八零后读书的初中学校(八零后读书的初中学校有哪些)

有啥好看的适合初中的课外读物,求推荐?

感谢提问。

作为初中学生,应该多读一些名人名著,中外名著,经典名著,古典名著,散文集,鲁迅全集等等。

读名著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也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能从繁重的作业堆里找到另一种学习的新方式。读精品,学心灵鸡汤,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幽默好玩和美妙温暖的文字图书给孩子解解压。

下列为你推荐一些我家孩子重复读的图书,《中外名人成长故事》《名人传》《鲁迅全集》(读过几边了才能读下去的书),沈石溪的《疯羊血顶儿》,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杨红樱著的《哭猫日记》系列14本,林海音《城南旧事》,法布尔《昆虫记》,常新港《尼克代表我》,还有爱国教育图书《红岩》,励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也有生命教育书《天蓝色的彼岸》。小小课堂书《爱的教育》《长袜子皮皮》,《时代广场的蟋蟀》,新课标图书系列6册《史记故事》,彩图版的《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体》《落花生》《桥下一家人》《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木偶奇遇记》等等。在时间比较紧张时看的杂志,例如《读者》,《新视野》。

80后小时候最喜欢的书籍?

1、《365夜故事》是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鲁兵。

2、《少年文艺》创刊于1953年7月,由宋庆龄题写刊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刊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

3、《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初编辑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读物,最新版本是第六版,第六版总主编是韩启德。50年来,这套书先后出版了6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

80年代学生玩的游戏?

80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有:

1、打弹珠 即打玻璃珠。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在地上划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或在地上挖出五个坑,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珠吃掉,这叫“打老虎洞”。是不是有点象高尔夫?^_^通常一颗五花小珠2分,一颗透明大珠5分,水平不够只有靠个大来凑了,最原始的动量定理就是这时候学的

2、拍洋画 与弹珠同样疯狂的游戏,买一张16开大的上面印着各式各样小人的硬纸,有西游记的,有变形金刚的,有三国演义的……将它们一小张一小张的剪下,可以按图案内容比大小(一般越稀少的图案越大);也可以比看谁能将洋画拍翻背。总之,常胜将军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脏乎乎的画片,但当时可是得意的不得了噢!

3、滚铁圈 在一二年级时还玩的比较多,后来慢慢失传了。可能是因为没事背着个大鉄圈比较傻气吧 :)

4、丢沙包 打仗扔石头的变种。要三个人玩,非常训练敏捷性。中间的人若被沙包打着算白打,直到能用手抓住“打手”扔过来的沙包,才能“刑满释放”。有点象棒球中“投手”和“捕手”之间的耍心眼,斗志斗勇。

八零后读书的初中学校(八零后读书的初中学校有哪些)

6、跳皮筋 本来是不想把皮筋列进来的,但下课时,校园里的绊马索实在颇为壮观,所以“小马过河”“马兰花”们也应占有她们的一席之地。

7、抓棋子 与跳房子相对应,抓棋子讲究的是眼疾手快,四颗军棋子和一个乒乓球。先扔一下球,把棋子撒下去,然后赶快接球,再扔,将所有的棋子翻成正面朝上,接球再扔,将所有棋子横立起来,接球再扔,将所有棋子竖立起来……一旦接不到球,或是把棋子碰翻了,都算输。这是我见过的难度最大的一种游戏,但很有意思。

8、打乒乓 那时排球太贵,足球没风气。不像乒乓只要有块水泥台就可以玩,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乒乓球水平都不差。

9、踢毽子 花样繁多的脚上功夫。当然也可拿本书用手打,嘴里还嚷“桥,外,别,背”什么的动作指令。当年不知有多少课本葬身与该游戏下。想来应该是老师最痛恨的一种游戏吧 ;

10、撞拐子 最具男子气概的战斗。曾经有一个膝盖摆在我面前,可是我撞不倒他,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与此。如果上天让我再来一次,我会选择从旁边撞!

80年产权公寓可以上学吗?

八十年产权的公寓可以上学吗?

这个问题主要看这块地皮上盖的房子的土地性质而决定。这个跟有多少年产权没有什么关系。一般的酒店式公寓,土地性质是居住和办公混合用地,是不能落户的。所以从这一点看,是不能上学的。投资者买这类房子前,一定要自己调查清楚。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