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经典古诗《题西林壁》怎样赏析?全诗讲了什么意思?

  苏轼经典古诗《题西林壁》怎样赏析? 苏轼这首诗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当时他已经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六年,这一年他被改迁任汝州团练副使,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安置,并没有改变政治上的窘迫地位。在由黄州赴汝州的途中,他路过九江,与友人一起游了庐山。完成庐山之游后,作了《题西林壁》一诗。

  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庐山西麓,《题西林壁》就是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字面上意思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后两句是全诗的之笔,由普通的观感,变成了诗人对哲理的顿悟。

  “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作者认为之所以人们看到的情景不同,只因为自己置身山中,并没有看到山的全貌。所以庐山的一峰一峦、一草一木依旧不变,人们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观山如此,看人看事也是如此,你从只言片语看人,从一点一滴看事,也会出现挂一漏万,只窥一斑不识全豹的错误。

 

  苏轼在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