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初中学校 永顺县最好的初中排名

一、湘西州有哪些初中值得推荐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该地区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秀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在教育方面,湘西州也致力于提升当地的教学水平,拥有一些不错的初中教育资源。以下是几所在当地有一定声誉的初中:

湘西州民族中学(吉首市民族中学)

作为湘西州的一所重点中学,湘西州民族中学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学校注重民族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设施齐全,教学质量较高,是很多家长和学生选择就读的热门学校之一。

吉首市第一中学

吉首市第一中学是湘西州吉首市的一所知名初级中学,学校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凤凰县第一中学

凤凰县第一中学位于湘西州的凤凰县,是一所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初级中学。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善,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融合现代教育理念,致力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花垣县民族中学

花垣县民族中学是一所座落在风景秀丽的花垣县的初级中学。学校以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人才为目标,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科技教育的融合。学校管理规范,教育质量稳定,深受当地群众的认可。

永顺县第一中学

永顺县第一中学是湘西州永顺县的重点初中,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总之,选择学校时,除了关注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外,还应该考虑孩子的个人兴趣、特长以及家庭的实际情况。最好是能够实地考察学校,与校方进行沟通,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以便做出最适合孩子的选择。

以上信息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建议在具体选择时还需结合当下的学校情况和教育政策。同时,由于地域差异和个人偏好,不同家庭和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学校时还应充分考虑自身需求。

二、北流永顺初中招生范围图

北流永顺初中招生范围如下:

农村初中学校招生:

1、招生对象:户籍地或居住地在本乡镇本校招生范围内符合政策要求的2023年小学毕业生。

2、招生录取:实行免试就近入学,采取小学直升方式,在毕业离校前,由初中学校向本校招生范围内小学六年级学生及时发放录取通知书。在秋季开学时,由学校接受报名,实行线下现场登记入学。

城区公办初中学校招生:

1、招生对象:学籍在城区公办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和户籍地或居住地在城区的其他学校符合城区公办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条件的小学六年级学生。

2、招生程序:报名登记(7月8日至31日(双休日除外))、招生录取(7月17日至25日)、结果公示。

九年制民办学校招生:

1、招生对象:2023年全县小学六年级学生。

2、招生程序:网上报名(7月8日至10日)、招生录取(7月17日至23日)、结果公示。

转学学生入学:

1、转学要求:提出转入城区公办中小学校就读的学生必须符合城区公办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条件,在城区内投靠直系亲属且没有法定监护人的适龄儿童少年一律不安排进城就读(孤儿除外),原则上城区学校之间不得相互转学。

2、转学对象:外地回流的城区灵溪镇户籍、在城区有房产(实际入住)、国家公职人员因工作调动进城及城区易地搬迁安置点搬迁户的学生。有空余学位的前提下,可以接受非城区户籍的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转学。

3、转学程序:材料准备、现场报名(7月24日至31日(双休日除外))、资格审核(8月1日至19日)、结果公示(8月20日至25日)、办理手续。

三、永顺县最好的初中排名

第一永顺县第一中学,第二永顺县第二中学,第三永顺县实验中学。根据永顺县教育局发布的公告可知,截至2022年末,永顺县最好的初中第一名为永顺县第一中学,录取分数线为647分,第二名永顺县第二中学,录取分数线为602分,第三名永顺县实验中学,录取分数线为580分。永顺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代管县,位于自治州北部,辖区总面积3810.6325平方公里。

四、北流永顺初中现状

从事正常的教学活动。截至2023年5月25日北流永顺初中现状处于正常的教学活动,设有初中三年级和七个年级,教学质量很高。北流市永顺初中坐落于北流市两湾新区深圳大道与佛山大道交会处,御景天下小区后面。办学历史 2022年7月,学校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综合楼已经封顶,预计在2023年秋季期建成投入使用。

五、永顺初中招生情况

永顺初中招生情况

(一)坚持依法保障。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建立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地或居住地入学的招生机制,为符合入学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公办学位,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坚决遏止违规招生入学行为。

(二)坚持免试入学。执行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规定,禁止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面谈、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不得以各类特长生名义进行招生,不得跨乡镇跨区域招收。

(三)坚持划片招生。执行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相对就近入学规定,采取单校划片、多校划片、直升入学等方式进行招生。全县农村(含城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单校划片,面向本乡镇行政区域招生;城区公办小学实行单校划片,面向本校招生区域招生。

县荣众留守儿童学校小学部面向全县招生;城区公办初中学校实行多校划片,面向城区公办小学招生;灵溪镇司城若云学校初中部对本校小学部毕业生采取直升方式入学,空余学位实行多校划片,面向城区公办小学招生;县荣众留守儿童学校初中部对本校小学部有直升意愿的毕业生采取直升方式入学,空余学位面向全县招生。

(四)坚持统筹管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由县教体局统筹管理,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城区公办、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纳入招生平台统一管理,通过招生平台同步完成报名、审核和录取等招生工作,任何学校不得自行接受报名,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提前招生及私自招生。

(五)坚持集团化办学。进一步完善溪州中学教育集团运行长效机制,坚持实行集团校内一体化办学,实现校园文化同建设、课程同设置、教学同进度、教研同推进、质量同考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集团整体教育质量迈上新台阶。

六、永顺县的社会事业

截至2012年,永顺县共有各类学校312所,其中小学41所,小学教学点134个,独立初级中学11所,九年制学校22所,完全中学3所,高中1所,职业教育学校2所,其中:民办学校1所,幼儿园9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学总班级2143个(小学883个,初中360个,高中123个,幼儿772个,特殊5个)。各级各类在校学生80927人(小学38686人,初中17416人,高中7438人,职业2535人,特殊教育73人,幼儿14779人)。基础教育阶段寄宿学生41185人(小学23691人,初中12738人,高中4683人,特教73人)。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总数1475人(小学650人,初中825人)。全县基础教育教师总数4991人,其中县管公办教师4012人,州管教师279人,公办幼儿教师34人,社会力量办学教师666人,其中民办幼儿教师653人,民办职业高中教师30人。县管公办专任教师4287人,其中:小学1498人,完全中学519人,九年制1123人,特殊学校18人,高中478人,县幼儿园34人,职业教育教师131人,专任教师72人。

2012年,永顺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初中学龄入学率98.1%,辍学率1.9%。小学招生7016人,毕业7193人,初中招生6212人,毕业6085人,普通高中招生2836人,毕业2140人,幼儿入园6575人,离园6726人。农村留守儿童24015人,其中小学16980人,初中7035人。 2012年,永顺县新建82个农家书屋,策化举办节庆文艺、专题晚会130场次,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3632场次,免费开放“四馆一站”,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申报非遗保护项目国家级一个、州级13个和州级传承人8人,新增10个州级非遗保护名录和9名州级非遗传承人。被授予“全国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宣传试点县”。

2012年,永顺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对县内广播节目3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3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38.52%。全县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节目61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6190小时;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0.62%;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7万户,增加0.2万户。创作文艺作品820件,在知名刊物发表作品530件,出版文艺专著7部,电视剧《借问英雄何处》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289件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评选活动中获奖。 2012年,永顺县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13180元,比2011年增长14.4%,其中工资性收入7980元,比2011年增长7.54%、经营性收入2259元,比2011年增长32.54%,转移性收入2684元,比2011年增长25.03%,财产性收入257元,比2011年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0元,比上年增加1649元,比2011年增长15%;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962元,比2011年增长16.3%。

2012年,永顺县就业劳动力31.49万人,新增就业12700人,净增加0.56万人,其中年内城镇新增就业3809人,城镇社区开发岗位新增就业1155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980人,就业困难人员541人,培训劳动力8793人,在外从事劳务人员总数达到1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2012年,永顺县29875人享受农村低保,12365享受城镇低保,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200套、租房800套、市棚户区1000套、(社区)棚户区225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286户。 30个整村推进扶贫村协调投入资金1.1亿元,减少贫困人口1万人,发放“两项制度衔接”扶贫资金1620万元,投资2006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工程13处,解决农村3.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