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制度汇编?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题目有哪些

一、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检查需要哪些准备

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检查需要哪些准备

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准备工作;及迎检主要流程;一、检查内容;1.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2.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3.县级人民***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4.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二、迎评前应做的准备工作;(一)县级申报材料;1.县级自评报告;;2.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申报表;;3.县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

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准备工作

及迎检主要流程

一、检查内容

1.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2.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3.县级人民***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4.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

二、迎评前应做的准备工作

(一)县级申报材料

1.县级自评报告;

2.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申报表;

3.县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验收资料;

4.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调查资料;

(二)档案资料(直接印证资料)

5.县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6.县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的建立情况及档案资料;

7.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入学相关档案资料;

8.三类残疾儿童入学情况的相关档案资料;

9.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域内初中的比例不能低

于省上规定的标准,并逐步提高的资料;

10.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情况表,近三年“三个增长”“一个比例”的相关档案资料;

10.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义务教育的比例是否达到省级规定要求的相关档案资料;

11.认真落实《甘肃省人民***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2?5号),征收教育费附加和甘肃地方教育费附加档案资料;土地出让金计提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计提资料和用于义务教育档案资料;

12.标准化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的相关档案资料;

13.县级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相关档案资料;

14.教师配备和编制标准的相关档案、统计表及资料;

15.县级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的相关档案资料;

16.教师培训情况及落实培训经费的相关档案资料;

17.小学、初中巩固率、学业成绩合格率、初中理、化、生实验操作合格率的相关档案资料;

18.县级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情况的相关档案资料;

19.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相关档案资料;

20.义务教育学校就近入学政策落实情况,均衡编办和控制择校情况的相关档案资料;

21.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相关档案资料;

22.县级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计划、地方课程开设及学校落实情况;

23.学校安全工作相关档案资料。

(三)其他辅助资料及准备工作

24.迎评工作方案(指南);

25.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专题片;

26.县委县***及有关部门出台的档案汇编;

27.亮点和问题(一般归纳总结2个亮点1个问题);

28.全县学校分布图;

29.接受约谈预案(一般要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有关部门领导在场);

30.申报时存在的问题整改情况说明及相关证据、接受咨询资料和说明,主要包括:

(1)2012年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未达标补缺资金拨款单影印件;

(2)财政局《关于2012年“三个增长”未能达标的说明》

(3)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和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未达标学校相关说明。

31.四个座谈会预案(县级和抽检学校);

32.问卷调查预案(县级和抽检学校);

33.受检学校路线预案等。

三、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实地检查

(一)分组到县

1.检查组在省会城市集中分组后,分别到县,每个县(除路

途后)一天工作时间。县上分管领导和教育局长要到上一个县接专家,并在路上介绍亮点。

2.主要领导要陪同检查学校。

3.用餐要求吃自助餐,但无自助餐可吃桌饭。

4.准备好专家工作条件:在专家入住的房间,每人备一台膝上型电脑,将相关材料电子版考在电脑桌面或移动盘上。

5.主动介绍工作亮点:一般要求归纳出两个亮点、一个问题

(二)抽取学校

1.分类:①类别:包括独立小学(教学点)、独立初中、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等;②位置:包括县城(城区)学校、农村学校;③整体水平:包括好、中、差,以薄弱学校为主;④办学性质:主要抽取公办学校,如有特殊需要,也可抽取个别民办私立校。

2.数量:一般为6-8所,如受检县学校数量较多可适当增加。

3.方法:①提前做好学校分类并提供全县义务教育学校位置分布地图(纸质与电子版);②检查组按基础资料和材料审查中的薄弱环节,可指定部分学校;③路线安排可考虑所抽学校分布情况,确有行程、道路不便的因素,对个别学校进行调整。

(三)查阅档案资料

目的:蒐集评估该县的有关资料、政策等资讯,为评估各项指标达标情况,作出认定结论提供佐证。

1.内容:①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级办学基本标准有关资料和情况;②小学、初中计算差异系数的8项指标的原始资料;③工作性评估指标有关资料、档案等;④满意度调查有关材料等。

2.安排:①县级材料:提前将待查材料集中在一专门地点并安排相关人员现场协助,以供检查组成员统一查阅和问询;提供档案材料按18项类别分装。②学校材料:在检查学校时集中提供,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学生和班级情况、教育队伍情况、办学条件情况、经费情况等。

3.要求:认真负责,证据确凿。若有必要在不涉密情况下,检查人员可要求受检县、校提供影印件、电子版或对材料进行拍照。

(四)约谈区(县)及部门领导

1.教育经费

三个增长、一个比例、培训费

2.办学条件

校园面积、县城学校生均校舍面积、体育场、计算机、生均仪器装置之偏低等

3.教师队伍

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及落实、学科配齐率、教师培训

4.薄弱环节和薄弱学校

优质高中招生分配到每一所初中学校落实情况,

(五)座谈会和随机访谈

1.型别方式:分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座谈会、校长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4类。方式包括采访学校门口接着学生的家长和检查期间接触到的有关人员;请地方提供一些有关人员资讯,与有关人员通电话(简讯)等形式。

2.数量和时间:四类座谈会,在每县至少召开1次,随机访谈人数视情而定。座谈会时间一般控制在一小时内。

推进县城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主要有哪些举措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县教体局顺应形势,积极应对,全力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制订区域发展规划促均衡。该局提前谋划,深入调研,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确保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按规划、有重点、分步骤有序推进。

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促均衡。该局相关股室和各中心学校、教育办主动适应城镇化建设、学龄人口变化等情况,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中坚持做到“四调”,即规模调大,布局调优,功能调全,环境调美。

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促均衡。继续实施中小学土砖瓦房改造工程,继续实施中小学公用房建设达标工程,改、扩、新建一批学校教学公用房和生活用房,提高校舍抗御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扩容县城学校教育资源促均衡。全力创造条件启动将军希望学校筹建工作,扩容县城教育资源;配套完善县实验小学综合楼设施,力争今秋开学投入使用,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和大班额问题;认真研究县城区域内公办幼儿教育归口招生、归口教育可行性问题,规范办学行为;指导县城民办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好现代远端教育资源促均衡。进一步加快中小学都会网路建设,逐步建成遍布全县农村学校的现代远端教育网路,加大教师资讯科技培训力度。

均衡配置校长、教师资源促均衡。探索并试行校长定期交流、轮岗制,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继续组织城镇教师下乡支教,鼓励、引导优秀教师踊跃支教、安心支教。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哪些库室

义务教育的特征: 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小学生、初中生仍需缴纳一定的杂费;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以法律形式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今年春季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此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法律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针对近年来义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择校热”等新问题,义务教育法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学校乱收费主管人员将受罚教育乱收费被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立法明确实施素质教育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方针和目标。法律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保障校园安全写进法律学校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保障校园安全写进法律。

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容包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装置、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拓展资料: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是:自从1986年公布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提出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011年所有省(区、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我国用25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装置、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到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

二、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题目有哪些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进行,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引起基础教育理论界以及学校方面的重视。

本文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为主题对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依据课程理论和生物学学科特点确定了生物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以及适于本课程特点的考核评价方式,并在教学实践进行了相应的尝试。

此外,对高一年级生物选修课结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校本课程生物学实验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进入学校,对校本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中。

1.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对于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目前国内学者大多接受以下的观点。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崔允郭,1999)。

校本课程通常是由学校的校长、教师来决策,采取“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的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满足不同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与参与性(崔允郭,1999)。

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所不同的是,校本课程主要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行为。

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崔允郭,1999)。

也有学者(徐玉珍,2001)从新课程开发的策略、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新模式、构建学校特色以及国家课程开发的补充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做了更明确的界定。

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

同时,徐玉珍强调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基本点和两个必须。

两个基本点是“学校为本”与“课程开发”。

两个必须是指在课程内容方面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所隐含的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假设,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语言习惯以及中小学教育的实际。

2.国内外校本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自从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以来,课程开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统。

一种是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典型的国家课程开发传统。

法国自拿破仑统治的时代开始,一直是由中央***颁布指令性教育计划与课程时间表以及全国考试涉及的范围。

德国在18世纪末对学校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义务教育的科目以及各科目教学所需的课时,阐明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阅读作业。

在这样的指令性课程标准与统一的外部考试制度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教师很少有自由行动的余地。

另一种是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非集中制的课程开发传统,这种课程开发形式把部分甚至全部课程决策权下放到学校。

美国的教育属州***的职权范围,在课程方面,课程决策的所有权力都属于地方,地方有赋予学校在课程事务上的自***。

由于学区和学校的自***很大,校本课程一直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国的教育制度一直秉承学校自主的传统。

由于法律规定课程设计的权力归地方教育当局和个别学校团体所有,在很长一段历史上,中央教育机构很少介入课程事务。

从西方国家近两百年的课程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课程的开发传统是与其课程行政体制有关的,课程行政体制决定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课程决策上的权力分配结构。

两类课程体制各有利弊。

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而校本课程开发则利于尊重学校环境和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50年代末,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系统都推行了由国家发起的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新课程运动,由国家组织各方面专家协同开发真正高质量的课程,其目的是实现课程的标准化、统一化。

新课程运动具有这样的基本教学教育理念:教学的基本主题是学科结构,经过科学地组织的学科包括了社会需要的全部知识。

与原有课程包含大量使用知识不同的是,新课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包含最新信息的、逻辑严密的学科全貌,其内容强调作为学科结构基础的关键性概念和清晰观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获得现成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并通过科学发现活动增加对科学家工作的兴趣。

(崔允郭,1999)

在这一课程运动中,英美两国表现尤为突出,两国课程开发者都认同了新课程运动的基本理念,认为过多地把课程权力交给学校与教师是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而真正高质量的课程应该由国家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协同开发。

西方的新课程计划由专家研究课程制度,新课程开发所涉及的教材等由中央教育部门等组织力量集中开发。

但这一改革由于种种原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除了教师方面的种种原因外,“新课程运动”暴露了国家课程开发的缺陷,其中主要是由于课程开发集权引起的。

这种模式使课程开发系统与课程实施系统隔离开来,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无法清楚的了解新课程的意图和课程目标中每一个细微的革新因素。

而新课程的推行要求课程实施者改变他们的教学习惯,对课程重点、学习空间,乃至自己的行为方式等进行一系列的重新组织。

这一过程涉及许多实际问题,课程开发者往往与实施者缺乏交流、合作,无法把隐含在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假设、价值取向传递给实施者,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供有利于实施的建议。

70、80年代,非集权化课程决策在许多国家再次得到重视。

80年代以来,学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化,其变化速度日益加快。

学校要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需要对环境做出最敏锐的反应。

校本课程恰好能够适应这一要求。

一向实施国家课程开发模式的国家,也开始意识到需要提供地方和学校层次在课程事务上的主动权,纷纷出台了有关的课程政策。

我国建国后,为保证基础教育的共同质量,便于管理和评价,采用的是原苏联三、四十年代的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引起教育界许多理论工作者的关注,校本课程开发也受到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的重视。

这些学校意识到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学校办有特色以及教师的培养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因而积极对适于本校的校本课程或对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进行改造完善,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

3.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意义

(1)从课程结构改革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如前所述,国家课程(包括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各有利弊。

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的课程需要几类课程恰当的结合。

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讨论稿)提出在课程管理方面要“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既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又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对于课程、教材的管理与开发,指导纲要规定了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所应承担的职责,其中学校的职责为“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明确了今后若干年中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模式,它不仅对于学校课程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为学校以及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

但是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起步较晚,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以及有关理论还很贫乏,学校对开发校本课程更缺少实践经验,所以,对校本课程有关问题深入研究,有利于我国校本课程的发展。

这一工作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学校一线教师的参与。

(2)校本课程有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各个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办学的条件、学生的来源、教师的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学校的差异。

学校在组织课程时,既应该体现国家的意志,也应该尽可能满足学校的差异性和特点,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各自的特点。

学生在发展中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表现出其差异性。

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校本课程直接指向差异。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可以根据本学校教育资源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开发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授课教师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调整。

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学校差异、学生差异对课程的需求。

二.问题的提出

1.国内生物学教学的问题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目前自然学科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

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以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依据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生物科学属于实验科学。

与其他实验科学一样,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实验基础之上的。

生物课是中学阶段实验科学开课最早的课程。

由于生物学的特点,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生物学课程时,要学习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现象,也需要了解生物学的学科特征以及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许多未知的生物奥秘使学生对生物课学习有较高兴趣,在实验课上,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观察、了解生物现象的秘密会激起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

通过实验课,学生可以学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的兴趣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以及科学思考的方法,并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去探求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奥秘,。

目前我国生物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不能体现出生物科学的学科特点,也不能满足学生学生探求生物学奥秘的需要。

教材内容编排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验;强调系统性,缺少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

教材中实验安排少,实验多为验证性的,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活动。

学生以文科课程学习的思维方法来学习生物课,生物课已经失去了生物学的学科特征。

国家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准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改变生物学教学当前的状况。

在课程未做重大变革之前,考虑到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一些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等校本课程解决这一问题。

这一方面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的成果,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探索。

在此情况下,我校从1998年开始,开设了一门以生物实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程,以弥补现行生物学课程的不足和满足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爱好。

我们认为,即使国家新的课程计划开始运行,学校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愿意发展、提高生物学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的学生,促进他们在这一方面的个性发展。

我们力求通过我们的课程,引导学生参加他们有兴趣的生物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并为以后自己探讨科学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2.课外活动与课程

我们在开设这一选修课之前,曾组织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生物学方面的活动。

组织课外活动灵活性较强,开展的活动往往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具备的条件安排,但随意性较大,计划性较差;缺少课程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

作为课程,需要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按照确定的课程内容组织实施。

此外,课程需要有与课程目标配套的评价体系。

所以,开发一种新的课程,必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组织形式选择、课程评价体系制定、课程具体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决定等。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目标

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重点,不是研究它的理论,是要在实践校本课程理论指导下,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

根据上述认识,我与我校其他生物学教师共同研究了开发以生物学实验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确定了以下课题研究目标。

1.研究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中的师生关系。

3.研究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二)实施步骤

1.前测:本学期课程开始时,对学生水平的测试。

测试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对生物学信息的关注程度以及生物学技能水平和情感情况。

2.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分为初中年级、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三个层次。

各个年级在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方式等有所不同。

3.后测:检查一个学期课程完成后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生物学操作技能以及情感方面的变化,课程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反馈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要求,以进一步完善课程。

4.过程监测、有关资料收集整理

在实施过程进行中,各年级任课教师对课程情况进行经常交流,根据课程开展情况,对研究方案调整,特别是由于学校工作安排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整理收集与研究有关资料,以备总结完善课程;对为本课程编写的讲义进行整理、修改,准备汇编为生物选修课教材。

三、汉滨初中的学校内部情况

学校部门设置: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工会、团委。

学校班子成员:书记校长一人、副校长两人、副书记一人、工会主

席一人、教务处主任、副主任各一名、政教处主任一人、总务处主

任、副主任各一人、办公室主任一人、团委副书记一人。

学校职工名人:杨家菊、赵巧玲、刘鸿等。学生组织机构:团委、学生会、推理社、航模社及多种学生社团。

学校学生名人:贺传(2008届)、邓泽岚(2013届)、吉宇轩(2013届)、谭雅泽(2013届)、郭亦凡(2013届,2015年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43名的好成绩,获得金牌保送清华大学)等。学校教学设备齐全,有标准化教室45个,主题实验室两栋,有理化分设的仪器室和实验室,仪器和器材配置均达国家一类标准。图书藏量达6万余册,订各种报刊100多种,基本满足了师生扩大知识视野,阅读报刊、图书的需要。近些年来,为加快学校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的步伐,学校建立了交互式电化教学网络,含接收、播放、监控、多媒体操作为一体的多功能网络系统。为加强学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教育,配置了高档次的微机一室和微机二室,微机达100多台,还配置了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阶梯教室,在改善教学设施的同时,他们也很重视这些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使用,极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实施。

学校有一个“团结、务实、高效、廉洁”的党政班子,校长是区劳模,省特级教师,区人大代表,省教学能手,全国骨干教师和省优秀教师。多年来,党政班子带领师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

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明显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1年的办学经验,使学校领导一班人深深认识到要办一所社会认可、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学校,首先要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为此,学校经常教育教职工要做学校的主人,要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信念。学校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率先垂范,廉洁自律,不存任何私心,始终把大局利益和学校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第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用人体制和评价导向,按干部“四化”原则,把工作能力强,踏实认真,群众公认,关心学校,积极为学校发展而努力工作的教师,充实到学校各部门、各级组,促进了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第三,坚持民主治校,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校务公开,使教职工对学校的行政、教学、人事、财务的管理情况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关心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尽最大的努力解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困难,使每位同志时刻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组织的关怀。第四,努力使学校管理科学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涉及到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考核评估办法,并不断完善,使其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定出《汉滨初中量化管理制度汇编》。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宽严适度,以人为本,把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变“治人”为“治心”,从而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第五,摆事实、讲道理、明事理,加强思想建设。学校非常重视对教职工进行卓有实效的思想教育工作,经常利用教职工政治学习时间谈学校面临的激烈竞争局面,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现状,展示未来,联系实际开展“三个代表”、“社会主义荣辱观”、“三爱三实”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也向全体教职工“交底子”收到了“明心”、“明理”、“明辨是非”、“自觉守纪遵规”的良好效果。第六,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引导全体教师正确认识素质教育、教研教改及课改工作的内在关系。素质教育的核心单一强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改工作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教师通过新课改这个平台落实素质教育,开校本课程,培养学生自立、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涌现出一大批课改先进教师,其中李红、郑荣教师的课改教学实录荣获全国新课改一等奖;郭家武、黄春、孙丽华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反思荣获省级二、三等奖;张小兵、马小宁、刘沛、邱西云等多位教师分别在市、区新课改研讨会上上示范课;刘锋、马红艳等十几位教师制作的课件获市优秀课件。汉滨初中通过实施以上六个方面的工作,打造出支“爱岗敬业、业务精良、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汉滨初中以创建示范年级组活动为平台,把德育教育细化内化在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公德意识、严明的组织纪律意识和构造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最终达到形成优良的班风、校风、创设和谐稳定的学习成长环境的目的。全体教师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科特征,把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会听讲、认真听讲、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放在比传授更重要的位置。促进了学习、会学习、高效学习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